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轉載]上大人孔乙己的來源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
    “上大人孔乙己”最初用於舊時學童習字,仿影或描紅。舊時學童入私塾,初學習字先寫仿,仿影由塾師寫定范帖,仿影襯於透明仿紙下模寫;描紅則是以紅色印刷范字,學童墨寫覆紅。
    清初褚人獲在《堅瓠集》中說:“小兒習字,必令書‘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天下同然,不知何起。”大概取其筆劃稀少,易認易寫。

    仿影用語,歷史久遠。敦煌寫本已有此語。
    宋人道原《傳燈錄》:“或問陳尊宿,如何是一代時教?陳曰:‘上大人孔乙己’。”
    宋普濟《五燈會元》載“郭功甫謁白雲,雲曰:‘夜來枕上作《山頌》,謝功甫大儒乃曰:‘上大人,邱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元方回詩雲:“忽到古稀年七十,猶思上大化三千。”古稀之年,還回憶童年習字的往事。
    清梁章钜嘉慶七年(1802)進士,《歸田錄》記載:內孫外孫十余人,延聘塾師四五任,都讓學童寫“上大人孔乙己”等字。詢問先生字出何書作何解?皆不能對。清錢大昭說“取其筆劃少,而便習耳。”共同認為:“無取義理”。
    明代祝允明(枝山)卻見解獨特,說這組字是孔子寫給父親的書信。
    他打破三字斷句的模式,重新斷句為“上大人,孔,一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人可知禮也。”
    梁章钜引祝允明《猥談》:“此孔子上其父書也。上大人為一句。孔為一句,乃孔子自稱名也。‘一己化三千七十士爾’為一句;言一身所化士有如此也。‘小生八九子佳’為一句,蓋八九乃七十二,言三千人中,七十二更佳也。‘作人可知禮也’為一句,作猶為仁與禮相為用;七十子善為為仁,其于禮可知也。”
但梁氏申明“此說不知所本”。
    魯迅小說《孔乙己》,正是這組字中的三個字。“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0 留言:

張貼留言

Like us on Facebook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