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9日 星期三

談全球化與本土化

關於「聯合國以簡體字為中文官方文字」的新聞近日來在引起騷動,
最後證實是一場烏龍事件,反思這場烏龍事件,卻喚起了大家由這場事件所擴散的各種想法。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使用中文的人有近十三億人口,扣除台灣兩千四百萬的人,在這全球扁平化的時代,相互溝通,使用相通的語言與文字,對於使用繁體字確實不符合經濟效益。但是並不代表原屬於文字的使用者族群就應該放棄原有的習慣。簡單說,你會因為要與世界接軌,學了英文後,從此就不再用原有的文字與語言嗎?文化的形成是在於人們的習慣中約定成俗的,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各個民族的文化形成除了原有的生長環境、生活習慣、統治者的自由意識外,外來民族的影響也成就的文化的形成。

全球化是必然的結果,而現在世界各國也因為全球化的壓力,造成文化的衝擊,生活習慣的改變,像是目前熱衷西洋跨年與西洋情人節的群眾就比歡慶農曆新年以及七夕來的多,原有農曆放竹砲的習俗以及七夕拜織女、拜魁星、曬衣、曬書的習俗,早已被人們所遺忘。這就是文化,這是現實且殘酷的,但是人們卻可以毫無痛處的一路走來。原因是在於舊有文化與新文化的衝擊是需要時間來沖淡的。後者未必能推翻前者,但前者也未必能永遠屹立不搖。這一切都必須回歸到生活的基本面上,由生活習慣來形成各種的可能性。

認同所有可能性的發展,是現代公民要學習的功課,而不是人云亦云、以訛傳訛。不論全球化亦或是本土化,都是生活化下衍生的概念,不需再堅持與放棄中持續拉扯,而是在自我的意識中,他們分別代表了何總價值與意義,這才是我們要探討的課題。


Steven Chuang
200604190127

0 留言:

張貼留言

Like us on Facebook

Popular Posts